《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4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定期对其处理个人信息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合规审计。2023年8月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的具体要求、形式等内容。
2024年7月12日,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数据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审计要求》”)进一步给出审计落地指引。作为近期审计试点工作的依据,同时也在修订过程中,预期正式稿很快发布。《审计要求》针对每一项个人信息保护合规要求从审计内容、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给出指导。审计内容作为审计的对象(Who),审计证据作为审计工作的支撑(What),审计方法给出依据证据如何进行审计的指引(How)。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
(一)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
(二)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三)个人撤回同意;
(四)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保存期限未届满,或者删除个人信息从技术上难以实现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除存储和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之外的处理。
针对个人信息删除这一项合规要求,《审计要求》从个人信息删除或匿名化处理的管理制度、个人信息删除或匿名化机制、个人信息删除或匿名化处理的记录、系统日志等几个层面核查数据删除相关要求是否落实到位。个人信息删除或匿名化处理的制度和机制分别可以从公司管理制度和内部流程找到答案,即是否针对不同情形制定不同的处理规则和流程。公司内部个人信息删除和匿名化的具体实现需要技术落地,而从审计视角则需要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技术方案落地的有效性。
本文尝试从两个视角对个人信息删除权保障展开讨论,兼顾公司内部数据合规实践和内外审计落地,抛砖引玉。
企业内部的个人信息保护需要通过完善的技术方案和自动化工具来实现,以确保在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同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下是数据删除和数据匿名化两个方面的落地思路。
数据删除的目的是从系统中彻底移除用户数据,减少潜在的隐私风险,同时确保遵守合规要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技术落地:
(1)数据库层面的数据清除
(2)备份数据的清理
(3)监控与记录
(4)手动删除机制
匿名化技术的目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删除的情况下,以及应当删除但仍允许数据在特定情况下(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继续发挥作用。以下是主要的匿名化技术及其实现思路:
(1)去标识化
(2)数据泛化
(3)数据扰动与加噪
(4)匿名化自动化管道
根据《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通常从文档、技术验证和员工访谈三方面入手,确保企业的个人信息删除和匿名化措施确实落地。
(1)文档审查:查看企业是否制定了清晰的删除策略,包括:
(2)日志验证:
(3)实际数据抽查:
SELECT * FROM user_data WHERE created_at < DATE_SUB(CURDATE(), INTERVAL 3 YEAR);
如果发现数据未被删除,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4)数据恢复测试
为了证明数据已被彻底删除,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尝试通过数据恢复技术恢复已删除数据。如果恢复测试无法找回任何信息,则可以证明删除成功。恢复测试通常是使用专业的数据恢复工具来尝试找回已删除的文件或记录。
(1)技术文件审查:
(2)数据样本验证:
(3)自动化工具审查:
以上两个视角的分析比较宽泛,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合规方案时,需要将技术细节与实际业务需求相结合,同时保持与法规要求的一致性。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 提升技术透明度:
2. 持续改进能力:
3. 合规培训与协作